一、会议背景
1933年,在经历了前四次“围剿”失败之后,国民党当局经过精心准备,以百万兵力对红军进行“围剿”,其中,有五十万被蒋介石派往我们当时的中央根据地执行“围剿”任务。由于当时临时中央负责人的错误指挥,在第五次“反围剿”的过程中红军付出了惨痛代价。前四次由毛泽东、朱德领导并取得胜利的“反围剿”经验被放弃,指挥工作由博古和李德主要担任,他们提出来的口号就是“御敌于国门之外”,采取阵地战(消耗战)这种方式和反动势力硬打硬拼,虽然当时红军人数已经有了几万人,但也难敌对方人数和武器装备方面优势,结果造成大量伤亡军队人数锐减,党中央不得不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进行长征,在长征的过程中,接下来道路该如何走,我们必须形成统一共识并找到正确方向,这时候党中央召开的遵义会议成为我党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重要转折。
二、会议内容
革命形势异常严峻的背景下,1935年1月15号—17号在贵州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本次会议上张闻天作出了一份批判博古、李德第五次“反围剿”指挥过程中的“教条主义”错误,接着在军事上撤销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由朱德和周恩来负责;同时,会议上还确立了毛泽东政治局常委的身份,担负重要职责;并且,还明确了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好马克思主义来解决问题。
三、会议意义
会议解决了当时革命面临的迫切问题:军事指挥权所属,使得中国革命队伍力量得以进一步保存;会上将毛泽东增补进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党的组织结构更加合理,在新的领导团队带领下,革命队伍面临的危机一步步被化解,也使得本次会议成为党生死攸关的重要转折点;遵义会议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第一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自己问题的实践,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了成熟。
学习遵义会议内容除了要缅怀先烈、铭记历史之外,我们还要注意里面可能会涉及到的一些考点考法。按照以往考题经验,本部分最容易涉及到的考点就是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地点,以及会议的重要意义,尤其是会议的重要意义,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重点掌握的部分。考试可能会以直接设问方式,也可能会给到会议背景作为题干,然后选出本次会议召开的意义等。希望大家在学习、备考阶段能够全面且准确的掌握相关内容。
下一篇: 2021军转干政治备考知识:哲学那些事儿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